九月,中国一家名为嘉宜美的家居连锁店在偏远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门迎客。曹跃伟是这家店的老板,2011年三月,他炒掉了自己跟随了16年的老板——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宜家。
曾经曹跃伟一次次告诉身边的人,“宜家是什么样,你们就要做成什么样”。他与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一样拥有同样的标签——农民和节俭。甚至,曹跃伟还在工厂的空地上种了菜,养了猪。他说,他要做中国的宜家。
虽然看上去完全是个堂吉诃德式的笑话。每十个欧洲人里就有一个出生在宜家出售的床上,有超过六亿人在全球338家宜家大型家具店中的一家购买过东西。宜家的文化甚至被称作一种教派。
然而宜家在中国,只用了11家门店和14年时间便成为这里的主角。刚刚过去的2011年,宜家中国销售额超过49亿元,市场份额接近0.5%。要知道,在中国上万家家具销售商中,至今还没有第二家份额超过0.1%的公司。尤令人垂涎的是,如果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却还没去过宜家,那肯定不够小资。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以至于不禁让人发问:与宜家对抗,曹跃伟是个偏执狂?
似乎另有隐情。曹跃伟曾为宜家代工16年,宜家商场里取材实木的家具几乎都出自他的工厂。他还担任宜家供应商联盟会长,在宜家300多家代工厂商中,曹跃伟算是个比较有名气的角色。但这不表示他过得快乐。
照曹跃伟的说法,宜家对于供货商有个长期的价格计划体系,每年都要逐级压价。虽然每次幅度不是很大,代工厂商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消化掉。问题是,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全球经济都陷入低迷,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扛不住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怨声载道。曹跃伟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对于不听话的代工厂,宜家便会以质量和环保不合格为由,让你走人。”这是他跳出来成立嘉宜美的根本原因。
就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嘉宜美的规划图还是颇具想象力的。在渠道方面,曹跃伟和股东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识了一大批国内家具销售领域的精英。他认为,国内年收入高于2000万元的家具经销商都已成为其潜在的合作伙伴。不仅如此,曹通过与地产商合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迅速将门店数量增加200家。他想到了用中国式服务来吸引那些过去不愿购买宜家产品的顾客。
让曹跃伟最得意的是,嘉宜美的产品已经通过互联网与客户之间快速形成了无缝对接。在曹跃伟等人看来,坚持传统销售模式的宜家几乎是个电子商务和高科技的白痴。与此同时,曹还把一些著名的欧洲家具设计师的名字记在了贴身的笔记本上,在他与股东的通话中,这些名字和上市的字眼已频频被提及。曹说:“现在嘉宜美的模式尚未定型,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希望更多人一起来玩。”他画了一个很大的饼。
实际上嘉宜美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并不鲜见。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未来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像富士康一样为他人作嫁衣裳,沉浸于制造业本身,将自己打造成代工领域的佼佼者;要么,像安踏、奥康一样依托原有的制造业优势,推出自己的品牌。
但管理学专家拉菲尔·拉米雷斯和理查德·诺曼曾说过,“多数成功模式容易被模仿,但这个(宜家模式)却不”。通俗点讲,用复制宜家的办法打造嘉宜美或是对抗宜家并不是个聪明的办法。还有个令人冒汗的业内常识,100家工厂转向做品牌,能成功的或许只有一家。
曹跃伟能打破这个魔咒并上演一出漂亮的翻身故事吗?本刊独家获悉,一家曾耗资5000万元研究复制宜家项目的中国香港上市企业,正欲控股嘉宜美。这也让后者的命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直击:双面宜家
宜家的故事始于1926年。那年,英格瓦·坎普拉德在瑞典南部斯莫兰出生,并在小村庄阿根纳瑞附近的一个名叫爱尔姆特瑞的农场长大。还是孩提时代,英格瓦便想自己做生意。他在5岁时,英格瓦开始向附近的住家出售火柴。到了7岁,他开始使用自行车,向地域更广的住家户售货。17岁之前,英格瓦已经与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人做过交易。尝到甜头的他决定在毕业前创办企业。由于尚未成年,最终代他签字的是他的一个舅舅。1943年7月,英格瓦取了自己的姓名、他成长的农场和村庄的首字母,构成了他公司的名字——IKEA。宜家最初销售钢笔、钱包、相框、桌布、表、首饰和尼龙袜,以折价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五年后,家具出现在宜家的产品系列。
在1958年,第一家宜家商场在瑞典开业。位于阿姆霍特的第一家宜家商场拥有6700平方米的家居用品销售面积。这在当时是整个欧洲最大的家具展示场所。1963年,瑞典以外第一家宜家商场在挪威的奥斯陆开业。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第一家宜家商场在上海开业。而此前宜家已经在15个国家进行了布局。
而近70年来,宜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的足迹遍布四大洲,并保持着所有门店没有一家关张的历史记录。英格瓦的个人资产最多时高达530多亿美元,超过比尔·盖茨,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即使现在,他也依然是欧洲最有钱的男性。
在经济学家眼中,宜家的成功来自于它领先的设计、世界范围内的采购以及一套近乎完美的制造、销售流程,庞大的销量以及低成本让宜家获得巨额利润。即使在糟糕的眼下,宜家依然在法国取得超过两成的增长。
宜家在中国尤其受到追捧。由于中国收入水平低于欧美,原本以低价取胜的宜家却在中国成为小资的代名词。简洁明快的北欧设计以及极易拆解与组合的特性,让一些坚定的宜家控,甚至从没有宜家的城市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总是排着长长队伍的收银台前欣然掏出大把的人民币。云南昆明的白领李小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几乎隔一月就要去一次成都的宜家商场,即使两地间隔超过800公里。公开数据显示,这部分人群的年龄从15岁至45岁不等,甚至超出了宜家自己的想象。
在李小茹看来,宜家的家居用品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环保和个性。这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更漂亮、更实惠的家装概念,以及简洁和标准化的审美教育,而购买和独自安装的过程更是对家和理想生活的设计过程。她说:“我的家就要有我的样子。”另外,宜家巧用空间的理念更适合中国大城市的小户型。
宜家的魅力当然不止于此。“宜家餐厅的饭很好吃!”北京的赵宇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他在附近的地产公司上班,他和他的同事常去四元桥的宜家商场吃午饭,有时候还可以在样板间价值4000元的床垫上美美地睡一个小时。一元钱的冰淇淋,三元钱的热狗,以及会员免费咖啡,这也是让一些人记住宜家的理由。但要是想把中国人对于宜家的喜爱全都罗列下来是件困难的事情,那可能会是一本与电话黄页一样厚度的册子。这些很容易能让中国的消费者忘记宜家在欧洲的便宜货形象。甚至,用惯了实木家具的中国家庭已经不去注意从宜家买来的柜子里是否夹杂了纸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