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大建:一年拆完上千户/
王庄、牛庄、大郭庄、东张村等已拆、正拆、将拆的村子,都落在济源政府文件中“城边村、镇中村、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目前,究竟有多少村庄要拆迁,当地官方没有提供确切的数据。记者对庙街村、东张村、王庄村、大郭庄、北街村进行实地调研,加上庙街村一位村民对其他村庄的调查,整理出了一份数据:
东张村:800多户,3000多人,已拆160户,建工厂,安置房是工地;
王虎村:600多户,2000多人,已拆500多户,建工厂,安置房已盖好;
西马蓬:300多户,1000多人,100多户,安置房已盖好;
小韩村:200户,800多人,已拆160多户,安置房已盖好;
大郭庄:360户,1000多人,已拆近半;
牛庄村:200多户,600多人,基本拆完;
北街村:1000余户,3000多人,已拆30多户;
孙庄村:100户,400多人,已拆70户;
王庄村:286户,274户已拆;
庙街村:985户,3000多人,已拆150户;
宗庄村:110户,350多人,基本拆完;
初步统计,近2000户民宅在近一年来被拆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由于西马蓬、王虎村、小韩村的安置房已盖好,部分村民已得到搬迁,而在其他无安置房或安置房尚在建的村庄,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安置房”。
需求猛增:当地房租涨千元/
随着拆迁户猛增,当地房屋租金也水涨船高。东张村村民张小寒(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济源租房价格两个月就涨了1000元 (每年),我们租不起,现在只能住在这里。”
张小寒住的地方是东张村的一处废弃小学,每间房每年只要600元,她租了其中两间,天气寒冷却没有暖气和空调,张小寒抱着一个“暖手宝”,不停地搓手。
这所小学因为撤村并校,早已没有了学生,却成了拆迁户的落脚点。由于学校各种生活设施不齐全,村民们只能在学校的走廊上架着锅灶,要在附近村子提水、洗衣服。
这里居住的几十户拆迁户,大多是老人。83岁的赵中海搬过来两个月,70岁的韩爱琴搬过来一个月,他们原本都是东张村的村民。
19日,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几个老人就坐在学校不足两米宽的走廊上烤火。赵中海说:“屋里太小,有床有衣服,无法生火。”
对于小学为何聚集如此多的老人,李小承告诉记者,因为担心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一些当地人不愿租房给他们。
除了东张废弃的小学,王庄村也有一处临时安置点。距离王庄村2公里,济源大道边上,一座四层的小楼房里住着王庄村的拆迁居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栋大楼原本是办公楼,但现在四处都摆满了家具,过道摆了几个灶台,成了村民的临时厨房。王庄村民王大福说:“这个小房间一间 (年租金)是2000元,家里人多、东西多,总共租了5间,一年是10000元,但不知等到何时才能搬到新居。”
简易房里,80多岁的徐风伦和老伴就住其中一间,这个只有15平方米的小空间,摆着床、家具、炉灶,墙上挂着衣服。坐在里面,温度和外面差不多。
徐风伦老伴的腿残疾、行走不灵便,一只眼睛也看不见。徐风伦说,自己原本就住王庄宽敞的村子里,就是12月底拆除的,现在到这住了十多天,很怀念原来自己的大房,“为什么不等过完年?现在原村址也是放着,工程也不见启动。”
在和记者短短的几分钟聊天中,这些老人们抱怨最多的,还是简易房的昂贵,“你说这个小房子一年要6000元,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