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新闻:最小的户型建筑面积不到34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到23平方米,但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厨房却一应俱全,并相对独立。未来的公租房将是什么样?日前,由全国26家优秀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骨干共同研究攻关,历经专家组多轮审查、修改和优选所形成的《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在住建部官方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发布实施,作为全国公租房建设的重要参考。这也将是我国首个保障房的国家指导性设计方案。
我国公租房主要是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尽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直是住房特困群体的一个朴素愿望,可囿于土地资源和政府财力所限,目前社保廉租房供给的受益面还相当有限,对众多求租若渴的无房户来说,公租房数量可谓僧多粥少、杯水车薪。针对这一社会实际状况,在公租房的户型设计上就不能图宽求全,过多奢望生活品质和舒适程度,而更应当注重公租房的保障功能和解困特点,毕竟“安居才能乐业”,先安稳了生存栖身处所,再谋求生活质量提升才是硬道理。
国务院《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要坚持户型小、功能齐、配套好、质量高、安全可靠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各项基本居住功能。目前新加坡、我国香港的公租房面积大多在40平方米左右,而且这一设计标准在国外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不必对公租房户型偏小过于纠结,只要其“瘦身”设计得体,消弭缺陷,虽然是蜗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可以实现合理而全面的居住功能,而且因公租房面积减少,使得租金及相关生活费用都相应降低,更能让广大低收入无房户租得廉、居得安、住得有尊严。记得唐玄宗李隆基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同样,公租房合理瘦身,也必将造福民生,由于每年所开发建设的社保公租房面积总量相对固定,如果多兴建小户型套房,就可大大提高公租房供给的覆盖面,从而施惠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体,也使国家的公共财政和土地资源产生出更大的效益。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公租房分配尚缺乏公平、公正的运作机制,使得开着宝马占据公租房、摇号配租“N连号”等丑闻频频被曝光,产生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将公租房小户型化,有助于遏止公租房分配上徇私舞弊、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使有限的钢料更多用在刀刃上。虽然小户型公租房空间相对逼仄狭窄也有碍体面,但不失为一种过渡性的住房保障措施。由于租房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人口增速的回落和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相信很多公租房租户会有能力购置商品房而成为业主,他们居住状况得到逐渐改善的同时,也使公租房的利用率提高,从而可以不断拓展保障范围,避免了国家物力财力的浪费。尤其要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完善审核、公示及问责诸环节,补上监管漏洞,刹住公租房分配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让物美价廉的小户型公租房切实催生出多赢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