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最近楼市政策信息纷繁复杂:一是昆山、东莞等城市先后出台了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的通知,被认为是政策收紧的信号;二是传言二套房贷收紧,但各家银行予以否认;三是传言称调控文件最快将于本周下发,网上还公开了 “二套房7成首付+贷款利率为1.3倍”等方案。
这类传言令地产股集体暴跌,也让公众难辨真相。不能否认,某些楼市政策传言的确最后变成了事实。有一种传言如重大调控政策在什么时间出台,却值得关注,因为“政策窗口期”似乎有某些规律,比如,多在重大会议或重要活动前后。
新一轮楼市调控窗口期,很多人推测会在全国两会前后。这种推测似乎有某种依据。例如,2010年4月17日出台了 《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国十条”,就是在全国两会后出台的。 2011年1月出台的“新国八条”,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地方两会期间,全国两会之前出台的。
所以,很多业内人士不是根据市场状况来推断“政策窗口期”,而是根据某些重大会议或重要活动来推测。这次,有人认为中央出台新一轮调控政策的可能性较大,但全国两会前一个月“应该是政策真空期”,弦外之音是,楼市新政不会在全国两会前出台,而是在两会后出台。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时间验证。
其实,楼市重要调控政策在什么时间出台,不排除有意与某些重大会议或重要活动“挂钩”,但也有偶然“撞”在一起的可能。即使重大政策出台时间与重大会议有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重大政策必须在重大会议上定调之后才能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不能脱离宏观经济大势。
在全国两会之后出台新一轮楼市新政,一方面有利于吸收代表委员的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也能与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起来。当然,也会有人认为,选在两会之后出台,是为了避免政策在两会上遭遇集中质疑。可能会有代表会质疑政策力度太小,有人会认为杀伤力太大。
如果楼市政策出台总与重大会议在时间上“挂钩”,就给人一种印象:楼市调控是在看全国“两会”的“脸色”。围绕两会设计“政策窗口期”,尽管有利,但弊端也多。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而楼市则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一味地将“政策窗口期”与重大会议联系,则有可能错过最佳调控时间。
如果“政策窗口期”形成了某种规律,就容易被某些机构利用去获利。因此,楼市调控既要看全国“两会”的“脸色”,还要看市场的“脸色”。按理说,既然是调控市场,理应根据市场形势确定政策出台时间和政策力度。当然,由于中国楼市不健康,市场也有假象,必须辨证看待市场现状。
楼市政策调控除了看市场“脸色”外,还应该看公众的“脸色”,因为买房人、住房人、租房人对市场有真实感受。从目前中国楼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楼市“发烧”温度来看,没有必要等到全国“两会”后出台政策,应该及时出台储备政策,让楼市相对平稳发展,而不是在会前大起,会后大落,大起大落不是好事。
最新消息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这正是公众需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