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安徽土地政策收紧 地价将关联投资质量
安徽土地政策收紧 地价将关联投资质量
2012-12-29 15:47:04  来源:网络

  新安热线摘 拿到土地后迟迟未动工建设的,政府有权将土地收回。这是近日颁布的《合肥市国土资源管理规定(试行)》透露出的政策讯息。

  这是经历了一轮高强度开发后,工业增速名列前茅的中部省分安徽方面面临土地困局的一个缩影。

  而据本报进一步了解,以一场开发区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运动,正成为安徽各地市突破土地瓶颈、谋求未来发展的选择。

  指标“吃紧”

  “20年前我们着力解决了开发区 有没有 的问题,2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着力解决好开发区 优不优 的问题。”安徽省长李斌在12月中旬召开的开发区转型交流会上说。

  “现在省里出了政策,对每亩地的税收、营业收入等都有明确要求,目前各地的开发区都在起草文件。”安徽一国家级开发区官员表示。

  “各级政府都在控制土地使用指标,这对我们来说也明显地感受到了,土地越来越紧张了。”世界华人工商促进会会长李农合对记者说。

  作为徽商代表,李农合及他率领的投资团队曾被安徽各级政府视为“座上宾”,但如今,李却将更多的眼光放到了西部。

  据李农合介绍,近年来他在安徽的投资出现过因指标困难而迟迟拿不到土地的问题。

  李农合说,“我的投资正在转移,安徽已经不是我们的重点了,西部的土地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李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此前,他在安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带各主要城市,而这些城市,正是安徽发展最快的地方。

  根据《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作为皖江城市带东向“桥头堡”的马鞍山,2005年到2020年人均工矿用地要从164平方米降到130平方米以下,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却要从147万元/公顷提高到390万元/公顷以上。

  不止在马鞍山,安徽省会合肥、芜湖等皖江主要城市都感觉到了这样的压力。

  “现在基本上饱和了,这边的地基本上用完了。”安徽新安集团总经理杨祥贵说。

  杨所在的新安集团总部位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虽然从1993年至今20年时间内,该区完成了从0.5平方公里到121.68平方公里的扩容,但用地依然紧俏。

  “现在地都紧张,除了省政府重点发展的江北产业集中区的指标有结余,其他的开发区都紧张。”芜湖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吴显钢说。

  在吴显钢看来,现在和以前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有“指标”才能动。而开发区粗放发展时期的未批先用、未批先占等现象已经很难出现。

  “必须是用地指标获批后项目才能动工,不然是不能动工的,现在查得很紧”,吴显钢说,“以前是粗放式的,大家也没什么意识, 摊大饼 搞开发区,企业圈地情况也严重,现在必须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建设投产。”

  根据《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69.36万公顷(8540.40万亩),到2010年和2020年,全省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27.5万公顷和35.5万公顷以内。

  也就是说,从约束性指标上来看,从2010到2020年10年时间内,安徽工矿用地面积只有8万公顷(120万亩)的空间。

  土地政策收紧

  其实,对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量土地需求,安徽方面早有预见。早在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为国家战略,当年国家下达安徽省的15.285万亩土地计划,该省就专门预留了1.8万亩,专项用于皖江城市带和重大项目建设。

  2010年至2015年,安徽国土部门还将连续6年从全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15%专项用于皖江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并将建设用地置换计划指标向示范区进一步倾斜,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示范区内跨市、县有偿调剂使用。

  但僧多粥少,看似优厚的指标似乎并不能完全满足嗷嗷待哺的开发区们。

  安徽省会合肥最近就释放出政策频频收紧的信号。12月20日,合肥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合肥市国土资源管理规定(试行)》对合肥市本级工业项目的用地要求作出规定,市本级工业项目申请用地计划,其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投资总额低于3亿元的工业项目不宜单独安排用地。

  并且,超过约定合同期限6个月不开工的土地或将被收回,而在这一点上,国家标准是1年。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合肥的土地新政比国土部的还要严格。

  这是继12月初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对“圈地”企业发出警告后,合肥从法规层面释放政策从紧讯号。

  据了解,12月4日,吴存荣在一次会议上对项目进行“堂审”,在未开工的项目名单前圈圈点点分别作标记。

  “对 真干事 的企业,绝对热情欢迎来合肥落户。”吴存荣说,他注意到,在未开工项目中,有部分项目涉嫌“圈地”,特别是一些物流园项目。

  对此,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理事汪传雷认为,这是如今土地越来越紧俏的体现。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土地比较紧张,政府考量的一个是投资强度,一个是税收”,汪传雷说,“政府现在给地都有约定,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建成产生效益,并且基本上采取分期供地,而不是说一次性全部都给。”

  投资效率待提高

  “低价拿地甚至零地价现在基本上可能性不大,但也具体看项目。”接受记者采访的安徽多地开发区官员均表示。

  “零地价在政策上是有风险的,所以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不会要”,一位当地国家级开发区官员称,但优质项目可以约定返还一部分。

  据悉,目前安徽多地都有这样的政策,如果企业的投资额度、施工进度、投产速度以及未来产出、税收等达到约定标准,可以通过产业扶持基金来返还一部分。

  而这样的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在一些东部发达城市已经很难见到。南京市今年就提出,全面提高土地供应门槛,严禁以任何形式返还土地出让金。

  “拿地肯定都有成本,但是地方给的补贴也很高”,当地专家表示,“安徽的工业用地,基本上还是亏本在做”。

  另据安徽本地专家透露,目前安徽之所以如此重视开发区转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如今当地开发区土地趋于饱和,但单位土地投资率并不高。

  因此,对于一些缺乏实力、活力的园区企业进行“劝退”,引进新的高质量的、符合发展规划的产业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成为一些开发区的做法。

  特别是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一些较早的开发区都趋于饱和,未来可支撑它们发展的土地存量很少,已经到了要转型升级、集约利用土地,通过“腾笼换鸟”来保证未来发展的阶段了。

  由此可见,经历了一轮开发区跑马圈地拉投资的粗放增长,未来安徽地价将更多地与投资质量关联,已是不争的事实。

分享到: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