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楼市焦点 > 2012大地产商的融资优势显现
2012大地产商的融资优势显现
2013-01-04 21:25:37  来源:网络

  红筹股海外融资

  开发商的资金来源中一半是依靠销售回款,20%是自有资金,百分之十几是银行贷款,剩下的是资本市场融资、信托等其他方式。

  随着银行信贷收紧、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受限,开发商不得不另觅其他捷径,海外市场融资成为不错的选择。

  2012年2月底,碧桂园通过配股集资21.9亿港元;9月,龙湖地产以全面包销基准价11.88港元的价格,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股融资4亿美元。

  “不是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可以在海外市场融资的,只有公司注册地在境外的在港上市企业,才可以面向全球市场融资,这些公司也就是红筹股。”上述董秘介绍。

  但融资的代价也因人而异,能够轻松获得银行贷款的大型央企,在海外资本市场也很受追捧。

  中海2012年2月发行的一笔5亿美元、5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仅为4.875%,而金地上述优先级债券年利率则为 9.15%,雅居乐3月份发行的5年期、7亿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为9.875%,同样在3月发行5年期、5亿美元优先票据的合景泰富,年利率高达 13.25%。

  “中海和华润在香港特别受欢迎,年利率只有4点多,而其他企业则在10%左右。”上述董秘说。

  除此之外,一些手握巨资的开发商,也积极寻求在海外借壳融资的机会。

  2012年5月,招商地产便通过境外子公司入主H股东力实业,实现借壳上市。

  两个月后,万科斥资10亿多港元收购在港上市的南联地产控股有限公司74%股权,同时也在考虑B股转H股的可行性。

  9月下旬,金地子公司以16.54亿港币购买星狮地产大股东持有的星狮地产38.47万股,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至此,传统的“招保万金”四大房企都有了海外融资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年初至今,中海、华润置地、雅居乐、合景泰富等地产企业,通过发行美元债券、优先票据、海外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实现海外借债超过400亿元。

  民企靠信托、私募

  对于那些既没有央企、国企背景,也没有在港上市的中小开发商来说,银行贷款和海外融资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美梦”,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采用成本高昂的信托和私募进行融资。

  一位秦皇岛的开发商总经理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已经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依靠信托和私募等方式融资,而信托的成本是融资总额的12%-15%,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借款的成本更是高达15%-20%,私募的成本更是高达融资总额的25%。

  一位苏州本地的开发商也证实,私募的成本高达25%,但他表示目前信托的成本也在15%-16%,西安当地某龙头开发商负责投融资的人士更是称,信托的成本在15%-20%。

  但前述全国排名前十的房企董秘透露,大型房企的信托成本目前只有7%-12%。

  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末,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信托余额为6751亿元,累计新增房地产信托项目金额1213亿元。

  2012年1-8月,房地产领域共成立了469个集合信托产品,规模共1040亿元,规模在所有信托领域中仅次于基础设施,位居第二,预期年收益率房地产信托最高,达10.31%。

  银监会加强了房地产信托的监管,房地产信托融资也变得艰难起来。

  成本高昂的私募便成为中小房企不得已的选择,有业内人士称:“大企业是根本不做私募融资的,私募目前还处于灰色的边缘地带,风险比较大。”

  据清科统计,2012年上半年房地产基金共募集36亿元,不及2011年一半。

  此外,中小房企也可以寻求中小额贷款,但是5000万以下的限额,对于房企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

  走投无路之际,中小房企便会选择民间高利贷,但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一位浙商向本报记者透露,“高利贷的利息一般是2分、3分,但是现在高利贷也很难贷到。”

  该浙商表示:“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把项目卖掉”,上述苏州开发商人士表示,目前已有部分小开发商转向从事金融等虚拟投资,或者把资产转移到国外。

  房地产行业的国进民退与整合并购的趋势正在加强,“小房企主要是没钱拿地,也不断有小开发商倒闭,而大型央企、龙头开发商则在不断跑马圈地,抢占资源。”上述董秘说。

分享到: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