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楼市焦点 > "扒房"引发的熟人社会裂变--济源快速城镇化缩影
"扒房"引发的熟人社会裂变--济源快速城镇化缩影
2013-01-28 14:06:36  来源:网络

  新安热线摘    济渎庙曾是庙街村人的骄傲,但现在却变成了庙街村人的“纠结”。

  庙街村共有985户村民,3000余人,宅基地(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有393亩,位于济源市西北两公里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济渎庙是隋开皇二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拆迁问题因济渎庙而起,当地政府在此规划了一个风景秀丽的济渎庙文化景区,里面甚至还有人工湖,但这些人工湖要占据大片良田。

    民房变“棚户区”?/

  走在庙街村,广播不时响起,那是指挥部的人在讲话希望村民尽早拆迁。

  庙街村拆迁指挥部全称是“庙街居委会拆迁改造安置指挥部”,它的上级指挥部是“济渎区域综合开发指挥部”,隶属于北海街道办。

  指挥部就在村里的普通民宅里,他们并不神秘,工作人员的穿着也很普通,唯一不同的是外面挂着指挥部的招牌。

  指挥部的房间有些空荡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房间里看到,大厅里摆着十几个塑料椅,而房间的墙上则贴着指挥部的各种联络方式,涉及北海街道办的十几个单位,也包括广播台。

  一条落款时间为2012年12月11日的红榜《告庙街居委会广大居民》,表彰了拆迁户“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公告称,庙街居委会一期拆迁已签订拆迁协议125户,拆除房屋75座,经济渎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指挥部研究决定,给每户已签订拆迁协议并按规定时间完成拆迁任务的居民冬季补助3000元。公告还写明:“请以上居民在2012年12月19日携带身份证到庙街指挥部领取补助”。

  另一条落款时间为2012年12月28日的公告则是对规定时间内拆迁的居民予以奖励,包括冬季取暖费、过渡期租房补助费、签订协议奖等各种奖金。

  眼下,庙街村人更关心的还是他们的房子。当地政府的十大项目工程将庙街村的民房说成是“棚户区”,当地媒体也是如此报道。这让很多村民感到不解,“这里的房子都是民房,有些才盖几年,怎么是棚户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都是北方的传统民居,都有大院子,大围墙,靠近街边的房子看起来还较新,房子下面均设有店面。

  庙街村985户村民分三个阶段拆迁,只有街边的几排房子幸免。而围绕着济渎庙周围的拆迁户就有上百户,这些房子大多已拆除,只留下一片废墟,工人正“叮叮当当”地在工地敲着。

  庙街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挺随和,他们说领导不在,自己是街道办招来的工作人员。一名工作人员说:“庙街指挥部在上半年(2012年)做了调查,90%的居民都同意拆迁,如果要了解更多的问题需找领导。”但记者拨打了该工作人员提供的手机号却没有接通。

    拆迁速度缓慢/

  事实上,指挥部进驻庙街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但至今完成拆迁的户数只有100多户。

  庙街村村民张军说:“其实不是我们不愿意拆迁,而是我们对拆迁有疑义。”张军列举了自己的质疑:国家出台的政策都是 “先安置再搬迁”,但现在安置房没有,而是鼓励我们说先拆有奖,让我们自己去找房子。另外,他还提到,最初说庙街是就地改造,“但现在安置房是在几公里外。”

  庙街村的安置房和其他拆迁村一样,是按当地政府出台240平方米的标准。但是在庙街,安置房分成了A区和C区两个区,各120平方米,A区在庙街原址,C区离庙街有几公里。

  指挥部的《拆迁改造安置政策16问》提到,“如果A区安置房建设因政府原因不能回迁的,按2200元每平方米对居民进行货币补偿。”但不少庙街村的村民质疑:现在济源的房价单价都到四、五千元了,2200元连最偏的区域都买不到。

  由于庙街改造之后,原有的宅基地开发商将拿走2/3作开发,其他归居委会,也就是说农民“扒房”失去的不仅是住宅,还有宅基地。根据村民苗天平家的房屋补偿安置协议,房屋附属物为9052元,这就是扒掉一套房子的全部补偿,另外,再加上搬家费4000元,租房费2700元,奖励费5000元,如果在规定时间前拆迁,还可获得3万元奖励,总共为7万多元。

  张军说:“一般村民家的房子都是这个价,差点的房子只有五六万块钱,房间基本上都有两三百平方米,现在要建这样的房子没有30万元是建不起来的,拆掉可惜。”

  张军说:“指挥部来这半年多,有段时间拆迁速度推进很快,但现在明显慢下来了。不过广播依然播个不停,天天说今天又有多少人签了,多少户拆了,先拆有奖励。”

  对于有近千户村民的庙街村,要在短期内完成这么多户的拆迁工作并不容易,而指挥部也从多方面切入,其中一对一进行思想工作是最常见的,“村干部先做工作,扒房的村民再做熟人和朋友的工作,一级一级地传下来。”庙街村民郑海平(化名)说。

分享到: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