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努力让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拥有更大发展空间、赢得更多信任宽容、获得更好扶持帮助,使上海这座城市始终保持旺盛不衰的创造活力。
从今天起,本报将回访那些曾经采访过的青年人物,看看他们这些年来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与新困惑。针对其困惑,本报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起为他们出谋划策。我们相信,他们的未来不是梦。因为他们的心,一直跟着希望在动,跟着上海的脚步前进……
既不属于廉租住房“托底保障”,又无力从市场上买房的中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环境,更是他们心中的痛。2010年两会期间,本报曾经报道的与父母蜗居在9平方米陋室的上海大学生沈力(化名),在经过上海申购经适房准入标准的几次放宽,以及可选房源的不断增多,终于在去年年底申请到了一套两居室的新房,今年年底就可以交房入住。叶茂成荫庇寒门,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陋室依旧 三年未添任何新家具
距离上一次走进沈力家,一晃已过3年,不过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了。他家门口的那条被堆积的杂物挤压得十分局促的走道,依旧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那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3年来没有新添过任何一件家具,两台几乎撑满房间的电脑,还是屋内最主要的家当。
对面那间父母的屋子阴冷依旧,长时间不见阳光的家具散发出的霉变味混合着公共过道飘来的浓郁饭菜香,在房间内交织混合成一股独特的气味。用两只樟木箱拼成的大床,使原本不大的屋子稍微多了点储物空间。兼做书桌、饭桌和办公桌的桌子堆满了洗涤用具和餐具,两者之间找不到清楚界限。
沈力的母亲施娟身体不好,这三年里,沈力曾经无数次想给身患癌症的母亲买个煲汤的锅子,让她补补身子。但实在无法在这个螺蛳壳里找到一块它的容身之处,最终只能作罢。
“都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你们这里倒是一点都没改变。”沈力话不多,大多数时候记者只能与施娟聊天,他只是在旁点头附和。不过听到记者说这句话后,沈力立刻打断了记者的话。“不,改变很大,它虽没有刻在时光里,但却写在我们家每个人的脸上。”
记者抬头望了一眼这对母子,3年前第一次见面时的施娟一脸病容,眉头紧锁,为了儿子的住房和婚姻问题,常常唉声叹气。而现在精神焕发,完全看不出是个癌症患者。沈力也不是那个略带颓丧气质的理工科宅男。生活里的阴霾一扫而去,这一切只因为有了“房子”。
梦想家园 接连好几次失之交臂
“你知道吗,电视剧《蜗居》就是在我们大楼里拍的。剧里的房子,呈现出赤裸裸的现实,疯狂房价的背后,是我们蜗居族的眼泪。”
为了让儿子能够翻身,不用再像自己一样一辈子蜗居在如此陋室内,施娟曾拖着病体跑过几个部门咨询申请廉租房的条件,但一听到他们家的情况,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只有全家人都在吃低保才能申请,你儿子是大学生,一个月有几千元,这样的收入不算低了。”
存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房价就好比脱缰的野马。沈力推开窗,指着不远处正建设着的工地,“这是今后苏河湾的核心地块,据说房价看高每平方米10万元。我们全家能凑到的钱,连一平方米都买不起。”他略带羞涩地说,有很多个夜晚,他只敢躺在用长约1.7米、宽约1.5米的木板搭成的阁楼上,望着窗外的工地,做着那遥不可及的住房梦。
2011年2月经适房申购终于在沈力所住的虹口区展开。大楼门口早早地贴出了经适房的申购条件,沈力对着告知书研究了半天,也兴奋了半天,认为家里完全符合经适房的申购条件。冲动地跑回家就与父母商量买经适房的事。全家人也看到了换房的希望,申购那天施娟一大早来到四川北路街道经适房的申请现场。一进门,施娟吓一跳,“人山人海,不少人比我们家还困难。”她向工作人员咨询了首批推出的经适房房型,发现面积大多是在60-65平方米的两居室,“首付至少也要20万元以上,我的医疗费差不多耗尽了家中大多数积蓄,实在拿不出这笔天文数字。”施娟当场就打起了退堂鼓。
让儿子空欢喜一场,施娟至今觉得对不住儿子。沈力反倒安慰妈妈:“没事,小房子我都住习惯了。我们这里交通多方便,是黄金地段,真要是申请到了经适房,搬到郊区,上下班我还真不方便。”儿子这句识大体的话,让施娟更内疚了。
之后的第二次申购,沈力干脆只字不提。电视里只要放到任何关于经适房的新闻,沈力立即转台跳过,或是聊些其他的内容岔开话题,“就怕提到爸妈的伤心事,徒增他们的烦恼。”
婚事逼近 母亲下定决心为儿子买房
直到去年年初,一个人的出现让施娟意识到,必须把给儿子准备婚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沈力恋爱了。对方是上海姑娘小李,比沈力小三岁。
考虑到自己的家境,沈力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主动追求女孩,更不会托别人为他做媒。曾有几个看上他的姑娘,也被他开出的“无房无车无钱,有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这“三无一有”的条件“吓得”退避三舍。但只有小李不介意,她一直强调只要人好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会有的。
沈力不好意思地说,如果记者再早些时候来采访,他可能还是个只会做“住大房子”梦的大男孩。但现在,确切地说,是从去年开始,他不能只会做梦,给女友一个家的责任将他推到一个更艰巨的位置,他必须为建设好这个小家,拼命工作。这是势在必行,也是自己多年所愿。
去年3月底,虹口区第三批经适房申购开始了。这一次施娟心意已决,“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有一个窝。”施娟说:“申请那天是我去的,经适房的申请门槛一降再降,到了第三批时,只要3人以上申请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6万元(含6万元)、人均财产低于15万元(含15万元)就可以了。这个条件我们家肯定符合。”
在焦急与期盼中等待了一段日子后,街道来了通知,他们家获批了。“那天晚上我们全家特别兴奋,我整晚都睡不着,躺在阁楼上,憧憬着今后的新家。”虽已时隔多日,但沈力仍是抑不住地开心。
2012年10月13日虹口区第三批经适房申请者摇号排序,“我特地提前半个多小时到了摇号现场,就希望自己能运气好,摇到个靠前的号码。没想到那次挺背的,近700个摇号者,我们只摇到了400多号。”
沈力告诉记者,虹口区第三批经适房的房源有五处三林、高境、庙行、罗店和鲁汇,他们家最看中的是高境和庙行这两处。在这两处房中,沈力更看中前者,因为相对而言位于高境的恒高家园比在庙行的共康雅苑单价较为便宜,更是抢手。
施娟说,那天回家她一路在埋怨自己的手气差,就怕这次买房会最后因没有好的房源而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