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曾撰文指出,原来家庭财富基本相当的两个家庭,仅仅因为买没买房或买房多与少,三五年后财富水平就不在一个等级上了,甚至后者可能永远都无法赶上前者,这一现象非常危险!
投资客们的炒房逻辑
2000年中国M2存量规模为13.2万亿元,此后每年都保持在15%以上增幅,按照年初制定的14%的增长目标,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97万亿元,为12年前的7.38倍!货币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成为众多投资客解释房价继续上涨的最佳注脚。
与王剑在固安投资中的纠结相比,坚持只投资地铁房的赵聪却丝毫不含糊。他最近关注的一个楼盘位于地铁房山线长阳站附近,在先前主打两居户型的首批房源售罄后,近期开盘的大户型也在当天一抢而空。
“待年底9号线全线贯通后,这里就会与北京城区实现无缝衔接,长阳板块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望京。”拿下一套三居室的赵聪坦言,他只投资地铁沿线的郊区房,而对已经抄上天价的市区房则敬而远之。
在宣武门附近的一家中式茶馆,“70后”的赵聪向记者详述了他这些年的“炒房经”。
“炒房”首先要踩对时机,他认为最佳的买点往往出现在最后一次降息后,而房价暴涨往往在首次加息前,在楼市乍暖还寒时出手,胜算要远远超过“地王”频现的火爆时期。
其次,炒房也要关注回报率,通常小户型的升值潜力也比大户型要大,大社区的房子也要比独栋或小社区的大。另外,想淘便宜房还不能错过拍卖房、清盘房和急转房。“业主越急于出手,杀价空间也越大。”
而对于北京将来有望开征的“房产税”。赵聪认为,房价最终还是取决于供求关系。“别说一年增加几千元房产税,只要房价上涨趋势不改,投资人还是会将税费成本转嫁给接盘人身上。”他说。
随着年底北京楼市的再度升温,在对未来通胀和财富缩水的担忧下,恐慌的刚需夹杂着少量的投资客纷纷入市,甚至连记者身边年初看空的朋友现在也开始看多房地产,觉得“很难跌下去了!”
“投资者对价格并不敏感,只对未来的预期敏感,只要未来预期会涨,无论现在房价多高都会买。”对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曾表示,由于房地产的资产属性较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大于限购政策。
统计显示,2000年中国广义货币(M2)存量规模为13.2万亿元,此后每年都保持在15%以上增幅,按照年初制定的14%的增长目标,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97万亿元,为12年前的7.38倍!货币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成为众多投资客解释房价继续上涨的最佳注脚。
不久前,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再度拜访了温州。他发现温州金改后,当地核心区的房价也跌了40%-50%。这些人未来投资什么?调研结果是——短期,存银行;中期,还是愿意投房地产;而长期,仍很迷茫。
为什么这些人还愿意投房地产?他们认为房地产中长期仍是乐观的,首先,中国内需需要房地产;其次,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也需要房地产;再次,总体来看整个世界经济处在一个通胀时代,房地产的资产属性是可以抗通胀的。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房子一直是人们规避风险,寻求价值兑现最为有效的商品。”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浩荡二千年》一书多次阐述历代商人“以本守末”的传统,即商人们常将从商赚来的钱,变现为土地来固化。
事实上,中国人对房子的特殊感情,除担心资产因通胀缩水外,也与国内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密切相关。与过去十年股市重回原点相比,虽然北京房价也有过两三次波折,但总体来看,买房仍属北京人抵御通胀的最佳手段。
今年重阳节,央视曾对各地老年人退休生活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地区老人有钱后多选择看病、旅游相比,北京老人脱口而出的就是“买房”。
“炒房阵营”守退现分歧
纵观北京楼市财富样本,其剧情与其他市场“上半程”轨迹大致相似,尽管这一过程长达十数年,目前似乎仍有足够的理由看好,但房地产“去投资化”已成业界共识,房地产投资风险正在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搭上早年北京房价暴涨快车的“炒房阵营”已出现明显分歧——继续坚守者仍坚定看好其“升值潜力”;而“急流勇退”者,则尝试转战地产基金、股市、信托等现代金融产品。
金学良是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的资深经纪人,他手中的大客户,不少是前几年炒房发家的,也有因拆迁一夜暴富的,在前几年股市大牛市行情中,他们难以抵御股市的诱惑,并尝试卖房入市,但大多亏损惨重。
“其中一位客户亏了100多万,现在他最不愿意谈及自己炒过股,免得被身边的炒房朋友笑话。”金学良称,在其接触的折戟大户中,不少又重回楼市,觉得房子才是最踏实的,并坚定看好房子的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