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政策是否加码争论不休 调控何时出“重磅武器”
政策是否加码争论不休 调控何时出“重磅武器”
2013-02-19 16:21:39  来源:网络

  有媒体报道称,住建部一直在推动住房信息联网工作,40个城市的联网工作实际已经完成,只是没有对外公开。该系统建成后,将全面支持房地产、公积金和住房保障领域的公共管理应用。该项工作始于2010年下半年。住建部曾一度希望,2011年年底这40个城市就能实现全国联网,为楼市调控提供基础信息。然而,该项联网工作进展之慢超乎预料。随后,住建部不得不将40个重点城市的联网时间延至2012年6月底,而半年多来,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业内普遍认为,工作一推再推,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原因,各个城市之间的住房信息采样指标不对称,导致40城市联网步伐放慢。目前,我国在房改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房产普查。除了商品房,各地还存在大量的保障房、房改房、军产房、自建房等,有些地区的住房信息还是纸质档案,未录入电子信息库。在财经评论员马光远看来,技术层面的原因不能算是原因,流动人口都能查清,房子查起来自然更容易。

  真正的阻力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既怕信息联网后,当地的房价、地价下跌;又怕自己的多套房产公之于众。

  点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去年就开始实施,但推迟半年多认为完全落实,相信随着房姐、房妹、房祖宗的曝光增多,推行将势在必行。

  楼市量价齐升或刺激调控加码

  1月份一般是楼市销售淡季,但今年却走出一波“量价齐升”的反季节行情。机构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1至5周,重点城市楼市成交面积均同比上升,其中天津、深圳、北京、广州、杭州、成都、南京等地涨幅超过100%。

  目前楼市正进入新一轮博弈期和政策观察期,不难预见,地方政府的态度、商品房和保障房的供给量以及去库存的进度等,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楼市走向。

  从最近几个月看,开工、投资等供应指标已逐步企稳回升,部分房企拿地力度加大,房屋新开工面积可能止跌反弹,投资增速趋稳。而保障性住房的大举建设和投入使用,也将增加市场供给并缓冲价格。但由于市场运行惯性和供求不平衡的因素存在,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楼市或将延续上行走势。

  就地方而言,虽然中央调控楼市依然从严从紧,但地方可能迫于财政压力而在政策框架内采取更多微调手段。实际上,去年以来有30多个城市陆续进行了各种政策微调,涉及户籍待遇、普通商品房标准、公积金限额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楼市持续出现“量价齐升”,势必增加调控再度加码的可能性。北京市有关人士就坦言,对于房地产调控,政府还有手段。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项目,租金上涨过快的区域,可以利用差别化税收政策增加其交易成本。

  已有观察家建言开征房产税、停贷二套房等。信贷、财税、土地等方面可能会是新一轮调控发力点。

  建长效机制系主基调

  有人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2012中国楼市的表现:开局低迷、中场观望、翘尾收官。从去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来看,有5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在这种背景下,2013的中国楼市走向如何?调控政策又该如何应对?

  在财经评论员马光远看来,2013的中国楼市仍将趋于平稳。

  马光远: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回暖,还有一个是很多机构炒作城镇化的概念,认为未来如果加速城镇化,房子又成为短缺的东西,价格又会上涨,所以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上涨是一种恐慌性的购买。但是目前整个宏观经济态势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性来讲,我认为2013年最可能的选项是平稳的选项,中国如果真的要推动城市化的进程的话,一定要保证房地产的一个稳定。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对此表示认同,他建议,虽然调控政策不须有大的调整,但须注意针对不同城市的楼市情况,推出差异化的调控举措。

  刘洪玉:总体看12年末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市场恢复比较快,我们还有大量34线城市价格还有下降的压力,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3年调控要注意到这两种不同情况要有所差异,还是要多鼓励投资和人口向三四线城市流动,这样促进城市均衡发展,也能缓解区域核心城市的压力。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2013年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在于建立一些长效机制,比如,房产税试点怎么来扩大,标准怎么来制定?再比如,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制度能否真正推进,让仍在“潜水”的“房叔”、“房姐”们无所遁形。

  在去年年末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上述两项工作都将加快推进,他还明确强调,2013年,将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需求。

  差别化调控应是政策新取向

  一线城市成交量持续放大、价格不断走高,在引来人们对“房价失控”担忧的同时,也引来了人们升级楼市调控的呼声。

  如箭在弦的楼市调控,如何调整和升级?是继续出台类似“国多少条”这样的全国“一刀切”的调控政策,还是根据楼市新变化、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有差别化的调控政策,以使调控更加有的放矢?

  当一线城市房价高歌猛进,而三四线城市房价危如累卵、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风险时,答案不言自明:差别化调控应是楼市调控政策的新取向。

  当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早已没有了那种价值尚未挖掘的类似计划分房时代的住房。事实上,住房分配货币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以来,房价经历了从价值压抑到价值发现,直至疯狂炒作下价格泡沫横流的发展历程。如今,环顾四周、放眼全国,房价早已高处不胜寒。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楼市开始分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房价走势,采取差别化调控,应成为新形势下楼市调控政策出台的基本思路和取向。

  10多年的楼市牛市行情进展到目前,“一刀切”调控政策早已过时。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楼市走势下,应在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提供的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采取更能体现调控艺术和智慧的差别化调控手段,遏制房价上涨,确保楼市健康稳定发展。

  政策预期稳健

  随着房价的攀升,中央会否出台新的楼市政策成为影响楼市的一个变数。目前随着楼市回暖步伐的加快,房价也在逐步攀升,使得两会期间出台相应楼市政策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大。 如果新的楼市政策出台,它是否会使回暖的楼市再次转而回冷呢? 汉宇地产研究部分析师朱春峰从政策和市场面作了以下预测:

分享到: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