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楼市快讯 > 留下了美好的历史--长效建筑
留下了美好的历史--长效建筑
2012-12-12 15:37:09  来源:网络

  新安热线摘  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而建筑寿命和建筑能耗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举办的“2012北京第18届国际开放建筑大会”上,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迪特马·爱德利提出了打造“长效建筑”的见解,“我认为,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是界定长效建筑的重要元素。不同文化产生的建筑含义并不一样,但历史是礼貌的,它摧毁了所有坏的东西,遗留下美好的建筑。”这与近年来我国业界倡导的“百年建筑”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提高质量、降低能耗也是世界建筑界的共同话题。

 

  从“量”到“质”

 

  迪特马·爱德利认为,就全世界而言,建筑大量建设的趋势不会继续存在。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人们会对质量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长效建筑将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他指出,长效建筑的发展,顺应了两大社会需求。

 

  一方面,建筑能耗问题日益突显,而长效建筑的建立有利于缓解这一状况。“欧洲社会能耗的65%与建筑业相关,这是无法忽视的沉重现实。大概在40~50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建筑的生命周期是30年左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由于社会能耗带来的生态和经济限制,30年后我们无法直接拆除旧建筑。”迪特马·爱德利表示,这些建筑在建造之前并未考虑长效因素,而之后不得不进行的改造势必会增大建筑能耗。

 

  实际上,中国的建筑能耗问题同样存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10年建筑运行能耗已占到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

 

  正如迪特马·爱德利所言,为降低整体社会的能源消耗,建筑业的发展已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而重视建筑从“量”到“质”的发展趋势、建造长效建筑并为之设立合理的时间表,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长效建筑契合了未来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迪特马·爱德利表示,社会需求的发展会改变建筑。在未来20年间,有两个社会发展趋势对设计师尤为重要。第一,是家庭概念会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被淡化;第二,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进入生活环境,这需要设计作出相应变化。

 

  “现在整体的社会发展需求已出现变化,这将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为了让建筑适应社会发展,长效建筑将成为必然趋势。”迪特马·爱德利分析,社会正向服务社会转变,这意味着过去造成建筑量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也随之改变。如果继续关注建筑数量,而非建筑质量,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问题。

 

  可喜的是,伴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及长效建筑的关注,建筑从“量”到“质”的转变已经开始突显,表现之一是建筑的寿命正逐年增长。据介绍,以前欧洲建筑的寿命大概是36年,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82年。“虽然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非常关注建筑的数量,但量化的发展不会继续存在,会向长效建筑所代表的质量转变。”迪特马·爱德利如是说。

 

  为环境思考

 

  建筑业由“量”到“质”的变化可以被看作是一次飞跃,而如何打造高质量的长效建筑,也就被更多的业内人士所关注。

 

  对此,迪特马·爱德利指出,首先,要让建筑与本地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很多人非常关注建筑本身,而没有关注建筑的建造过程和建筑所在地。事实上,只有让建筑成为社区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环境的一部分,才能够让建筑真正实现长效。”

 

  他认为,建筑设计师原来只对项目本身的设计感兴趣,但要建造长效建筑,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上关注当地的环境,了解建筑对社会的贡献等多重构架。这是建造长效建筑的起点和关键。

 

  其次,长效建筑必须是能够为环境作出贡献的建筑,这就需要建筑本身能够长期存在。迪特马·爱德利表示,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建造长效建筑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点:建筑的结构必须能够支撑100年以上;建筑外墙及外部幕墙必须能够支持50年以上;跟建筑整体相关的内容,比如家具、楼层高度以及一些技术等因素,都必须能支撑5~25年。

 

  此外,迪特马·爱德利建议,长效建筑应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要有灵活性。“建筑的下一个使用者决定建筑的未来,而建筑住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唯有保证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才能确保建筑的长效、持久。”

 

  最终,当被问及什么样的长效建筑才是最完美的设计时,迪特马·爱德利认为,在不同技术、文化、环境中,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历史是公正的检验者,唯有真正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本地环境相融合的建筑,才能长久屹立。

分享到: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