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起实行《营口站前区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显示,在营口市站前区注册纳税的房地产业项目和企业,对含有公益性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经财政、审计和规划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批准给予项目贷款贴息。
也正是在这些政策的 “诱惑”下,营口的房地产开发开始放量。
据媒体此前报道,2007年至2009年,营口商品房施工量开始飞速增长。2009年、2010年两年施工面积增幅更出现明显放大,累计商品房施工面积高达3014万平方米。
记者查阅营口相关信息显示,在2012年营口市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上,营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焕鑫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关于营口房地产形势,去年(2011年)房地产投资完成266亿元,增长48.6%;房地产施工面积2830万平方米,增长50.3%;施工面积中新开工面积是1495万平方米,增长23.3%。”在该会议上,营口房地产开发协会秘书长李锦生认为,营口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情况是供大于求。
“和入住人群配套的是工作岗位。”在全经联研究院副院长陈宝存看来,营口目前最大的矛盾是没有工业、商业产业布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政府只是通过一些房地产优惠政策,吸引房企入驻,而房地产开发是致使大量空房存在的根源。
“人口红利”先天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开发周期角度考虑,还有部分新规划楼盘没有形成现实的供房压力,但目前的新房存量,已经为营口房地产未来的市场积累下了较大的供给压力。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决定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当地的人口状况,其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据营口市统计局数据,以2010年11月1日为基准点的人口总数是242.85万人,过去1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是0.56%;城镇人口占比58.86%,乡村人口占比41.14%,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比上升10.48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看,仅靠营口目前的人口消化当前存量房显然很困难,而作为三线城市的营口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有限,或许唯有寄望于未来的城镇化之路,才能为营口楼市带来增量的刚性需求,从而改善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而从目前营口的产业构成看,其对周边地区在各个领域的辐射能力,也尚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