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公共租赁住房,通过积分制解决部分异地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广州市公共租 赁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上周正式印发,自2013年5月1日起试行。“首批公租房最快将在今年年底推出。”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与 之前的保障政策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扩大了保障对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
解读: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人们的翘首企盼中,广州首批公租房将要真容显现,迎接主人的到来。
与以往廉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房“先交钱、后住房”不同,“租补分离”是此次《办法》的最大特点。所谓“租补分离”,指的是租金和租金补助单独核算,公租房住户全额缴纳市场租金后,保障办根据“公式”发放不同比例的租金补助。
其实,公租房分配和廉租房一样,公平是第一位。整个过程都要用公平说话。把公租房的分配过程置于阳光下运作,每一道程序都有公众监督。这样产生的结果,得者可以坦坦荡荡,失者也能心服口服。
而对关心公租房的普通百姓来说,除了关注分配公平,亦关注租金价格。这也是摆在公租房面前的最大难题之一:高了,承租人不同意;低了,政府难以负荷。
公租房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也不是纯粹的救济行为,处于中间位置比较尴尬,租金水平如何确定,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执行智慧。在广州公租房尚未真正推出的时候,应反复考量这一问题。
对于有申请意向的人们来说,这既是个喜讯,也是个忐忑的时刻。由于公租房较廉租房和经适房相比,门槛更低,因而注定竞争更激烈。
当前,广州预计有6.02万户本地户籍家庭纳入该政策范畴,而广州在建的公租房约7万套。即使不考虑潜在需求进一步增长,仅对应目前的需求状况,显然是僧多粥少。从长远看,放宽甚至取消公租房的户籍限制,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