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2月14日,据香港电台网站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在东涌增建公屋(廉租房),调整东涌西部第39区公屋计划,由原先建议的3幢公屋,增至4幢,单位(套数)由2500个增至3500个,能够多容纳3000人,地积比率由5倍增至6倍。
公屋是香港政府为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住宅,由政府出资兴建并拥有业权(产权),以廉价租金出租。香港的公屋制度始于1953年。
香港公屋建设土地紧张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1月27日表示,自从1月16日发表《施政报告》后,已成功增加4块住宅用地的地积比率,其中1块将用作兴建居屋(经济适用房),另1块将于3月提交城规会,申请更改规划为兴建公屋用途,未来公屋供应有机会超过7.5万个单位。
2月5日,运输及房屋局提交于立法会的文件显示,当局会争取安达臣道及屯门两个原定于2017年至2018年度完成、共3400个单位的公屋项目提前1年完成,令未来5年的新落成公屋单位,由施政报告内承诺的7.56万个,增至7.9万个。
运输及房屋局还表示,当局会继续努力,就各项公屋工程寻找加快流程的空间,包括研究在公屋天台层更广泛地使用预制组件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改建柴湾工厂大厦,于2015年底提供180个公屋单位。
港府对公屋建设最大的支持是免费拨地给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政府定期调查评估公屋供给需求,供应适量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通过科学的规划,尽量避免在城市核心区兴建公屋,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政府出售价格昂贵的地皮给私人物业开发或其他盈利性项目,避免公共房屋用地和其他土地用途之间的冲突,这样一来政府就能够获得合理的土地收入。
香港政府作为公屋合理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不仅从资金安排上提供大力支持,而且将公屋纳入到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中去,使房委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大规模、高品质的公屋,同时避免其成为特定标签化社区。
政府划拨给房委会兴建公屋的土地包括已平整和未平整土地。房委会并不承担土地的平整工作,这部分款项由政府负责提供。特区政府要发展公屋,只能在政府的土地上发展,但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政府的土地都显紧张。
特区政府将大体遵循三个方向进行土地储备。首先是现有土地和楼宇的利用与重新规划改造。其次,是变更土地和楼宇的用途。第三,从长远规划,谋划新的住宅土地资源。可以说,特区政府已到了“寸土必争”的地步。
香港特区政府在寻地过程中,工业用地、非工业用地都要让位于住宅用地,甚至连过往确立的土地发展密度与限制都要放松,可见土地问题刻不容缓。
香港公屋的建设与管理
香港房屋委员会是公屋规划、兴建和管理的法定机构。特区政府房屋署是房委会的执行机关,负责具体执行政策和日常运作。1973年,香港政府成立独立的房屋委员会,专门处理住房保障问题。1988年,香港政府不再为公屋建设拨款,但免费提供土地,房屋委员会成为自负盈亏的机构。
房屋委员会辖下有不同的子委员会,分别处理规划、建筑、财务等不同领域的事项。在公屋投入使用前,周边的交通设施网络和配套游乐设施都会准备就绪。
香港政府从社会福利角度提供公屋,同时也从财政安排上考虑成本收益,设法使房委会从依靠财政拨款的部门转化为自负盈亏的机构,避免了大规模的公屋计划造成巨额财政赤字。这也是公屋计划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
资金的持续投入是公共房屋有效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公屋兴建与管理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政府通过划拨免费土地和贷款提供资助,另外房委会可以通过出租公屋及其附属商业楼宇、出售自置居所获得建设、管理与维护公屋所需投资。
但由于房委会坚持实施低租金政策,出租公屋长期赤字运行,需要巨额补贴,因此房委会通过出租公共房屋附属的商业设施以及各种自置居所计划出售房屋,用以资助兴建公屋的巨大开支,同时补贴公屋营运的长期巨额赤字。
目前入住公屋的家庭分为以下几类:受清拆、重建、天灾等影响而无家可归者;因体恤理由而需要房屋安置者,诸如严重疾病、弱能或社会问题;初级公务员及退休公务员;调迁及舒缓挤迫居住环境;不能负担租住私人物业昂贵租金的家庭。
公屋申请采用申请人填表(公屋轮候册)排队轮候,申请公屋的家庭或个人,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香港永久居民。所有符合资格的申请依据先后次序排列在册内,轮候册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按照顾高龄单身、共享颐年、家有长者的原则来优先分配公屋。
房委会每年对公屋申请条件进行一次调整,从申请到入住公屋需要经过3次审核、5个流程才能最终入住。居住公屋满10年的居民每两年要申报一次家庭收入,对家庭资产超出限额的家庭将收取两倍租金。虚报材料的家庭会面临罚款甚至监禁。
香港公屋管理采取严格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公开透明的政策,使其在管理和分配过程中防止贪腐,同时成立“打击滥用公屋资源特遣队”严厉打击非法出租、转租、空置公屋的住户,如有人滥用公屋,不仅被终止租约,甚至可能会被检控。
公屋解决低收入者房屋问题
1月21日,《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青年》统计显示,94.6%的香港24岁以下青年与父母同住,只有约1%的青年是独居;约38%居住在公屋,42.9%居住在私人永久性房屋。
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2012年公布的报告,香港面积1100平方公里,人口710万,共有约71万套公屋住房,每套面积30至60平方米,超过200万人租住其中,约占香港总人口的29%。加上居屋住户的数量,已经解决了几乎一半人口的居住需求。
香港公屋主要分布在市区、扩展市区、新界及离岛四个区域内。现在港府三大房屋公营机构每年大约可以提供1.5万个单位,加上每年从公屋中流转、空置的退出单位,每年合计大约可提供3万个公屋单位。但是对公屋的需求也非常大。
香港公屋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需要住房的香港低收入家庭提供负担得起的安身之地,公屋价格是廉租的,目前香港公屋单元的平均月租价格占家庭月收入的10%,相当于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但是在公屋居住生活质量绝不廉价,新式的公屋内,商场、学校、养老院等设施和绿化设施非常完善。
房委会除了为住户提高居住品质,对于确实需要帮助的香港居民,香港房委会则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对于暂时遇到经济困难而无法负担公屋租金的租户,房委会有一个“租金援助计划”。住户的租金占收入比例超过20%,或收入低于限额的60%,可获宽减租金25%至50%,减租期为一年。有长期经济困难的家庭,则可向社会福利署申请救济金,即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政府向综援户提供租金津贴,数额足以支付全数租金。
目前,领取综援和接受租金援助住户的数目,约占公屋住户总数的22%。为了鼓励公屋流转,房委会还推出过置业资助贷款计划,为合格的公屋租户提供免息贷款和还贷补助金。